前一晚睡不好,第二晚早點上床補眠,許多人有這樣的經驗。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陳銀燕指,這不但無助改善睡眠,更會打亂生理時鐘,令睡眠質素變差。要睡得深、睡得久,最重要是建立睡眠規律。

繼上一篇講解「刺激控制法」,今次介紹認知行為治療(CBT-I)的另一個重要策略—— 睡眠限制。

首先要明白這條方程式:睡眠效率=(睡眠時間/臥床時間)X100%

一般而言,睡眠效率達到80%或以上,即屬優質睡眠。陳銀燕將睡眠比喻為拉麵條:「(麵條)愈拉愈長就有機會斷,就好像失眠瞓不到,但躺在床上的時間愈拖愈長,睡眠質素就愈低,甚至睡眠中斷。」

不想麵條易斷,要將它搓得「實淨」,別勉強拉長。睡眠限制的目標亦一樣,壓縮躺在床上的時間,將睡眠時間變得連貫充實。

舉例說,晚上10時上床,翌日8時起床,臥床長達10小時,但原來午夜12時才入睡,半夜醒來1小時。換言之,真正入睡時間只有7小時,睡眠效率僅70%。既然只能睡著7小時,就不要勉強躺在床上。

執行睡眠限制的步驟:

  1. 先設定理想的起床時間,例如早上6時
  2. 計算上星期每晚平均睡眠時間再加30分鐘,假設是7個鐘頭
  3. 將起床時間倒數7個鐘頭,上床時間就限定為晚上11時

陳銀燕解釋,在床上輾轉反側睡不到,只會引致緊張焦慮,加重失眠,「愈努力想瞓,有壓力存在,就有機會瞓得愈差」。

睡眠限制有助加深睡意:「當身體唔夠瞓,會用更深層睡眠去補充,就會瞓好啲。」嚴格遵守睡眠限制,當睡眠規律穩定後,就可以逐步延長時間。

陳銀燕指,失眠照顧者 可以在長者身上試行睡眠限制策略,設定作息時間及避免午睡,再改善個人的睡眠狀況。但她表示,有照顧者因過度擔心照顧對象而瞓不好,「每晚醒幾次睇吓屋企人情況」。

在行為治療之外,此類照顧者需要調整心理,可嘗試正念及靜觀練習,紓緩緊張情緒,減低不必要的焦慮。

💡下一篇會講述睡眠謬誤,並提供睡眠衞生貼士。

💡如欲了解 CBT-I 原理與刺激控制法 ,可參考上一篇:【失眠點樣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