痾唔出:香港人肚內的大便
香港成人20個有1個便秘|原因
- 不良生活習慣,包括不均衡的飲食如 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但動物脂肪攝取量則過高、水分攝取不足、缺乏運動、經常強忍大便或忽視便意。
- 懷孕等生理上的變化,或者旅遊等日 常生活模式改變。
- 使用某些藥物如止痛劑、利尿藥、 鐵質補充劑、含有鈣或鋁的抗胃酸藥等。
- 不當使用瀉藥可能令結腸的自然收縮功能減弱,導致便秘。
- 可能由某些疾病引致。
學歷低 收入低 易便秘?
衞生署在 2013 年委託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進行電話調查,訪問逾 2,100 名 年齡介乎 18 至 64 歲人士,4.8% 受訪者表示在被訪前 30 天內「常常 」或「 大部分時間 」出現便秘的症狀(即每週排便少於三次、需要用力才能排出乾硬糞便、或有排便不清的感覺 )。

香港人便秘點算?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鄭思雅等學者在2003年以電話調查了三千二百多名成年港人,在表示過去十二個月至少有三個月曾經出現大便形態改變和排便困難等的被訪者中,六分一人表示不會處理。

學齡兒童:8 個有 1 個便秘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在2011 年以問卷訪問了超過 2,300 名年齡介乎 6 至 15 歲( 平均年齡 9 歲 )的小學生。調查發現12.2%患有便秘; 6 至7 歲兒 童的便秘率達 16.8%。
原因
- 老師的態度、個人性格、朋輩的影 響,不願意在學校的廁所排便。
- 生活上出現壓力事故,如父母離異、 家庭成員患上重病、考試成績欠佳、與好友分離,或在校內遭欺凌。

幼兒 :4 個有 1 個便秘
英國 Surrey 大學營養學教授 Warren Lee 等學者曾在本港幼稚園隨機訪問 368 名年齡介乎 3 至 5 歲的健康兒童, 發現 28.8% 學前兒童患有便秘。
原因
- 如廁訓練時出現問題。
- 排便時感痛楚。
- 缺乏定時如廁時間。
- 對廁所感到厭惡,壓抑排便意欲。
每天進食最少80克水果先夠 !
- 便秘組別兒童水果攝取量中位數
每天進食 61 克水果 - 非便秘組別兒童攝取量
每天進食 78 克水果

嬰兒也便秘
1 嬰兒第一次的大便稱為「胎糞」:顏色由墨綠色至近乎黑色,質地很黏,這是在母體內積存的,包括了羊水、脫落的皮膚細胞、身體的新陳代謝物等。
2 第三至四天開始,嬰兒飲奶的份量增多,胎糞才大致完全排出體外。
3 全母乳餵哺的嬰兒大便顏色通常比較淺,由淺黃色、芥末黃色至橙色不等;而質感會較稀一點,由像豆腐花般、蛋花般至軟膏般的質感,部份更如稀稀的忌廉。
4 飲用奶粉的嬰兒,大便顏色通常會較深色,由黃色、褐色至綠色不等;大便通常比較「成形」,由布甸狀至泥膠狀不等,偶爾會有一粒粒米狀物體,主要因為奶粉未能完全消化及吸收。
5 由以母乳餵哺過渡至飲用配方奶或開始進食固體食物時,偶爾會出現便秘。
長者便秘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2014/15年的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書,全港有超過六十七萬五千名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出現便秘問題,受困擾者比率隨年齡增長,由六十五至七十四歲組別的4.2%,增至七十五至八十四歲的7.9%,八十五歲以上長者,高達15.6%有便秘情況。
香港中文大學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說,香港長者便秘很普遍:「老人家腸道神經系統會退化,蠕動自然慢了;有些慢性病經常要吃藥,像是止痛藥、去水丸、降血壓藥等等,都會令腸道蠕動緩慢了。」
臨終輕身上路?
「爺爺有腸癌,最後那段日子吃得少,排便也少。有一天突然失禁拉了很多。」陳小姐記得當時家人很狼狽地清潔:「兩天後爺爺就走了,家人覺得安慰,像是上路前髒東西都不要了。」
紓緩治療科護士解釋,有病人會便秘、腸塞,也有人會腹瀉,視乎不同的症狀:「便秘過久,會有假性肚瀉,這時不能止瀉,反而要幫助排便。」而到了臨終,肛門括約肌鬆弛,有些人失禁,有些仍然便秘。
晚期病人便秘原因
1 疾病引起,例如大腸腫瘤、大腸自主神經障礙、腦神經障礙感受不到便意等
2 病人身體衰弱,長期臥床,活動減少影響腸部蠕動
3 飲食缺少纖維和水份,失去用作潤滑的物質,大便更難排出
4 長期使用瀉劑,大腸活動能力減低
5 藥物副作用
6 精神緊張或沮喪,影響排泄系統
資料來源:善寧會「臨終照顧培訓課程」手冊
便秘會致癌?
大便長留體內,會因為毒素積聚而增加致癌風險嗎?
中大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說,兩者並無因果關係:「大部分引致腸癌的原因,都不是在腸道內發生,主要是身體本身的因素,像是肥胖、糖尿傾向、基因等等。至於排便的速度,與癌症是沒有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