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有不少標榜有機、天然、無激素、無抗生素的食物,但往往「不知信唔信得過」。有人看見泰國「無抗生素」雞,耍手擰頭覺得「歐美可信點」;有人認為應直接減少吃肉,以為「食魚最健康」。

CASE 1 唔知食咩先無事

Pet年過九十的媽媽入住安老院,女兒每天都帶著湯水和食物探訪。「最緊要是正貨,不要假食物或冒牌貨。」這是她買食材的原則。近年自覺年紀大,自己也開始注重健康和飲食:「以前可以跟朋友聚會聊天到凌晨,現在捱不到夜,老了,快五十歲。」

Pet很擔心食物安全:「樣樣都驗到有事,唔知食咩先無事。雞有禽流感,又說有激素;豬有豬瘟,真是無得揀!」對於標榜有機、無激素的肉類產品,她一樣感到無助:「標籤說無激素,但不知是否真的沒有。」她唯有減少吃肉:「多食菜和生果,當食健康餐、當減肥。」但菜也可能有農藥、毒菜、打針瓜?她沒好氣:「菜更加理不到,再理我食甚麼?」

Pat對於標榜有機、無激素的肉類產品,她一樣感到無助:「標籤說無激素,但不知是否真的沒有。」
Pat對於標榜有機、無激素的肉類產品,一樣感到無助:「標籤說無激素,但不知是否真的沒有。」

CASE 2 憑感覺信得過

Cal主力照顧兩個女兒,同時要顧及年邁父母的飲食。「爸媽說服不到,他們不理,直接買給他們就會食。」由於不是同住,她回娘家時會靜靜用蔗糖換走白糖,又換上反式脂肪較少的食油:「主食日日不同,但調味料日日也會用。」

至於女兒的飲食,阿Cal由菜、肉,到零食,都會看產地和標籤以作選擇。她平日多數買有機菜,雞肉買寫明無激素的急凍產品,因為「激素會令孩子過早發育」,豬則選本地豬,「覺得安心啲」。不過,這類產品現在充斥超級市場、街市,光是無激素雞翼已經有十多二十個品牌,怎樣揀?

「我會看產地,澳洲農場多,又是農產大國,覺得信得過;美國有很多黑心商人,差一點;巴西也有無激素雞翼,但之前曾出事就覺得不太可靠;大陸的一定不會揀,假蛋也有,甚麼也可以是假的。另外我會看標籤,有機產品首選是歐盟標籤。」

這些所謂「信得過」的產品,其實都是「憑感覺」,而令阿Cal覺得最「無得揀」的是魚:「我多數選挪威三文魚和游水魚,新鮮點,同時會避免食細魚,因為激素多。但即使是新鮮魚,鹹水魚也可能會食到微塑膠,淡水魚又多藥。鮮魚不會有甚麼標籤,很難分。唯有少食點,一星期食兩三次左右。」

Cal會看標籤,有機產品首選是歐盟標籤。
Cal會看標籤,有機產品首選是歐盟標籤。

CASE 3 只能將風險減到最低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一句話總結食物安全問題:「農藥會致癌、激素會導致過早發育和增加患癌機會、抗生素會衍生耐藥性細菌,三樣害處都大。」

他指要肯定食物的安全性,並不容易:「我太太較著緊食物,會避免女兒攝取激素和農藥,用抗生素養大的禽畜也會避免進食。但有些東西好難買,例如有機魚,買不到會選海魚,算是野生,再退一步就吃淡水養魚。」

他直言不能完全避開不安全食品,只能盡量將健康風險減到最低。

不能完全避開不安全食品,只能盡量將健康風險減到最低。
不能完全避開不安全食品,只能盡量將健康風險減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