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舉辦的「好命人工作坊」,參加者以小組形式,討論及表達對醫療意願及殯葬安排的想法,再有活動讓參加者跟親友分享。第一個月討論的是醫療意願,參加者第一次請來親友,圍在一起看電影,分享對最後一程的想法。

「放手,也是一種愛。」
一位參加者簡潔地表明自己的意願。當然也有其他看法,「我自己醫唔醫,會考慮要用多少錢,不過如果是你,我就一定要救!」爸爸對女兒說。另一位爸爸也乘機向同行的女兒說:「人不可以只想自己,你身邊還有很多人。」

「我一個人要幫你們七個做決定?」
二十歲出頭的姨甥女來到工作坊,聽到未來可能要代七位長輩作醫療決定,嚇一跳,急著表明自己未必能完全切實執行長輩的意願。

隨著深入討論,大家開始提到甚麼情況下可以救,甚麼情況下想身邊人放手。身體能否復原、意識是否尚存、會否帶來很大的痛楚⋯⋯都成了討論焦點。醫療選擇牽涉的情況很多、很複雜,執行人也會有情緒、有壓力,大家都開始覺得,很難一刀切說不搶救就不搶救。

較年長的參加者強調:「一個人死,要怎樣令其他人可以過到、舒服才重要。」要代七位長輩作醫療決定的姨甥女輕輕道出自己的想法:「如果留著我,你會覺得舒服點,就留著我吧。」在場的參加者都很驚訝,原來不論長幼,思考臨終醫療選擇時,都離不開考慮身邊人。

工作坊結束了,但討論會一直延續。短短兩個小時,不足以讓參加者完全梳理對醫療選擇的想法,更不足以讓看法不同的父女達成共識,但這場討論開了一扇門,讓大家繼續討論、繼續深入思考。

「一直討論,意見自然會融合,到我要走,他會知道怎樣幫到我。」參加者坦言,惟有這樣才能幫助大家準備好面對未來的生死關。

大銀舉辦的「好命人工作坊」,參加者以小組形式,討論及表達對醫療意願及殯葬安排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