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始至終,我都不熟悉社署的評估制度、程序、評估準則、服務編配……社工只說家訪是評估老爸的需要。

評估當天,好在我特地向公司請假留在家裡,否則只得老爸和老媽兩老面對「包青天」表情的評估員,必定嚇壞他們!

評估時,這位評估員只是看著問題簿冷漠地、毫無表情地像機械人般讀出問題,她亦强調要老爸自己回答問題,大部分都是問「你做唔做到……?」之類。

遇上老爸不明所以的問題時,評估員會望我一眼,像是示意叫我為老爸做翻譯,老爸可是能說流利廣東話的,我會儘量配合,回應前會問:「我可以幫手答嗎?」,我亦會趁機補充老爸沒說的情況,就例如有關洗澡的問題:「你懂得自己洗澡嗎?」和「請你說一下洗澡的程序。」認知障礙症長者提供的答案會是完全兩碼子的事——我亦由此得知,評估員不一定能夠有效地跟長者溝通的。

冗長的評估有問不完的問題,考驗長者耐性,可是全程沒問過老媽一句,似乎不大關心照顧者。到了末段,老媽見評估員停頓了一會,就趁機說:「其實,我哋搵你哋中心,唔係求你哋畀啲乜野服務畀我哋,之前我都跟你哋中心社工講過,我曾經中風,做過心臟手術,只是希望如果我發生了事,你哋會幫到我老公。」老媽說時眼泛淚光,評估員只是冷冷地聽著,沒說上半句話。

我「心噏」,讓老媽傷心了。

評估結果是老爸能夠「入隊」排日間護理中心和院舍,沒有編配到其他服務。然而,當時我最想知道的卻是老爸確診後,有什麼服務能夠協助老爸在社區生活,看著評估結果文件,看不到能夠幫上甚麼。

直至最近,同路人分享了截然不同的經驗:「評估員上門做評估時會了解患者的需要,會跟患者和家人相量,再決定編配服務;在輪候服務期間,還會定期跟進需要,看看有否其他服務能幫得上。」

原來是有商有量的!

我感到錯愕,倍感質疑評估員的做法和評估準則,人人不同,差異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