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今個農曆新年所有55歲或以上的香港人,每人花1,000元買東西,或者有人送上1,000元的禮物—消費金額將會高達25億元!

五十五歲或以上的香港人約有二百五十萬,佔整體人口三分一,未來比例持續上升,這是龐大的銀髮市場。香港在AgeingAsia多年的研究當中,根據六十歲以上長者的存款、老年人口、壽命等計算,「銀髮商機指數」一直是在十五個亞太地區頭三位。

金閃閃的銀髮市場,要把握商機,必須先了解銀髮族對生活的要求。

消費者委員會把銀髮族分為三類:即將成為長者的人士、六十五歲或以上的「初老」,以及八十歲以上「老老」,他們的需要和消費能力截然不同。

香港人年齡分佈

香港人年齡分佈 - 2018 年中統計
香港人年齡分佈 – 2018 年中統計

銀髮消費能力分層

資料來源:消費者委員會《風險或機遇—共建長者友善消費環境的研究》

好好生活 ── 不讓人看穿衰老

專賣長者生活用品的社企「好好生活」在2013年開業,創辦人李燕儂說最初一、兩年,大家聽到她賣長者用品,很少人有興趣追問,近年才多了人了解,看到銀髮市場的潛力。

ADVISER 好好生活創辦人 李燕儂
ADVISER 好好生活創辦人 李燕儂

從事銀髮生意五年,李燕儂說:「產品除了要符合客人的身體需要,也要滿足心理需要。」舉例說現在五、六十歲的人可能已經膝頭痛,需要簡單輔助,店內「士的」熱賣,客人對款式、質料都有要求:「他們會買幾支來襯衫。」

四十歲出頭開始有老花,店裡也有各款老花眼鏡。
「最重要是用起來覺得自己靚、型。」
李燕儂說即使身體機能變化或衰退,都不一定要讓他人看穿:「這份自信好重要!」

來店裡光顧的客人,也有不少是照顧者,本來替被照顧者買東西,結果找到自己需要的用品。李燕儂相信產品無需故意標榜是長者用品:「標明就會反感,例如我會跟爸爸說自己也穿這種防滑拖鞋,他見了也會穿。」 

文化村 ── 初老老老需要不同

文化村長者用品專門店在2002年成立,除了提供輔助醫療產品、復康產品,也賣保健品及長者生活用品,集團亦有兩間院舍。文化村企業策劃總監文慧妍指出:「即將成為長者的人、初老、八十歲以上的老老,三者需要很不一樣。」

ADVISER 文化村企業策劃總監 文慧妍
ADVISER 文化村企業策劃總監 文慧妍

八十歲以上的老老,主要被照顧,對生活的要求比較簡單。「食得、瞓得、不生病、不進醫院,他們就心足。」文慧妍說。

五十五歲以上即將成為長者的人、六十五歲以上剛退休的初老,相對重視生活質素,喜歡增值自己,做義工,仍然很活躍。
文慧妍說:「現在四十歲已開始計劃退休,經濟獨立,也有些希望六十五歲後繼續工作,對生活的要求跟現時老老很不一樣。」特別是這班即將成為長者,以及初老人士,本身教育水平較高,經歷過照顧上一代,體會到甚麼是老化,對自己未來變老,有更多計劃和準備。

「現在來購物的人,很多都已經搜集了資料,不單是本地的資料,也看外國的資料。」文慧妍說未來銀髮市場的消費者,越來越看重產品或服務的質素。

花在交通的消費最多

消費者委員會在2018年發表《風險或機遇—共建長者友善消費環境的研究》,指出銀髮消費者即使已退休,仍擁有個人積蓄、資產,財政上亦有子女的支持,會繼續活躍於消費活動,成為市場上重要的消費群。

而未來的銀髮市場,作為主力的是即將成為長者的人士(55-64歲)及初老(65-79歲),雖然同樣活躍,但經濟能力和消費行為都有差異。

香港銀髮族消費分佈 ── 經常性消費項目

香港銀髮族消費分佈 ── 經常性消費項目
香港銀髮族消費分佈 ── 經常性消費項目

香港銀髮族消費分佈 ── 非經常性消費項目

香港銀髮族消費分佈 ── 非經常性消費項目
香港銀髮族消費分佈 ── 非經常性消費項目

資料來源:消費者委員會2018《風險或機遇—共建長者友善消費環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