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為《大人》創刊號寫了一篇「同阿媽去旅行」,文章第一句是:
「我從沒想過會和我媽旅行。」

不帶阿媽去旅行的理由很多:我想遊遍全世界,我媽的世界是她的屋邨;我覺得亭台樓閣各有特色,我媽都當成磚頭一堆。更重要的是,我對她沒有甚麼感情。

我深愛的爸爸在我十五歲時因病去世,自此我媽對子女錙銖必較。我細佬輟學工作,沒有奉上家用,家裡的冰箱便空空如也 ,我媽說:「佢冇畀錢我,我做乜咁蠢買嘢食畀佢?」

我開始替人補習賺錢 ,為收工回來的細佬填滿雪櫃,那年我讀中四。

幾年前開始,我每周在佐敦上佛學課,其中一課叫「觀功念恩」。但任我如何思考,也想不起我媽的功勞和恩德,直至班長說,當我們還在襁褓時,是母親眠乾睡濕把我們養大,只是我們的記憶裡沒有這一章。

我才開始修補我和我媽的關係。

首爾穿韓服醃泡菜

我給自己的修行課,包括帶她和她的金蘭姊妹遊日本。「同阿媽去旅行」寫這幾位耆英對京都的清水寺不屑一顧、對奈良的鹿反應冷淡。她們只愛在民宿煮飯仔,穿上和服拍合照,儼如我幼時跟同學去長洲宿營,又或是在旺角商場影貼紙相。

然後我明白了,帶耆英旅行不是為了開拓她的世界,而是讓她在自己的世界歡天喜地。於是我做了另一次實驗,帶着我媽、阿姨和姨丈三位合共二百歲的耆英遊南韓首爾。

我們每天的活動範圍不超過五個地鐵站,早上挑一個景點看,下午參加一個體驗活動。七老八十的耆英最愛扮年輕,我們在明洞一間叫「古館工作室」的影樓拍攝,兩位阿婆穿上韓服後還得化妝和編髮,看着姨丈一身「閔大人」戲服走出來,立即哄堂大笑。

這間影樓設有宮殿、大宅、書堂等不同佈景,任得我們互相拍照。姨丈筋骨太硬,無法像兩個阿婆盤腿而坐,雙腿苦無擺法,阿姨笑到標眼淚,我媽忽然大叫:「唔好再講啦,我就快笑到瀨屎!」我怕我媽真會失禁,馬上換佈景讓姨丈站着拍照。

我又帶耆英去學醃泡菜,她們擺出一副「我食鹽多過你食米」的態度。老師先指揮大家切大白菜,耆英們切得太粗,反怪刀子太鈍;老師說要把葱切段,我媽不理三七二十一照樣切粒。我媽對這堂課全情投入,獲老師讚美幾句便心花怒放。

這天各人醃好兩包泡菜,老師說要等一星期才享用,並以機器將泡菜真空包裝。我媽對它珍而重之,說回港後要邀請朋友分享。

首爾穿韓服醃泡菜

對我來說,旅行是為了看獨一無二的景點,我會在埃及騎馬遊金字塔,在秘魯爬山上馬丘比丘,但跟耆英出門的話,首先要學習把自己的想法拋諸腦後。

我們也去南山谷韓屋村,是把原來散落在首爾市區的五棟傳統韓屋遷移至此組成,呈現朝鮮時代的士族宅邸。可是耆英們對這些古色古香的傳統建築不屑一顧,我媽聚精會神找櫻花樹拍照,阿姨只管對穿着韓服的少女評頭品足。

建於十四世紀的景福宮是首爾規模最大的宮闕,慶會樓與香遠亭蓮花池至今保有當時面貌,可是最教耆英們眉飛色舞的,是七十歲的長者可以免費入場,大家笑得甜絲絲,覺得敬老的韓國人很窩心。適逢景福宮的守衞步操換更,教他們更加興奮。

上回遊日本,我拉牛上樹把耆英們帶到清水寺,誰知她們只顧坐在入口聊天,不肯走到清水舞台前拍照,我嫌她們浪費了如此美景而發晦氣。其實世上所有痛苦源於我執,才會為了人家滿足不了自己的期望而憤怒,包括她去旅行的方式,還有她教育子女的方法。

這回我決定讓他們以自己的方法享受旅行,我只要記錄她們的笑臉。

耆英們愛花,就是發現未開的櫻花也要來個合照。
耆英們愛花,就是發現未開的櫻花也要來個合照。

耆英韓國團三大要訣

一 地鐵站範圍太大

即使我們每天行程不出五個地鐵站範圍,但地鐵站實在太大,每次轉車都要走很多路,兩個月台的距離像由旺角走到油麻地,還要不斷爬梯級。後來我們改坐的士出門,首爾的士價錢跟香港相若。

二 避開繁忙時段

我們每天吃一道韓國人氣菜式,並配合參觀景點的時間。我在網上訂好景福宮的早上門票,預計十一時完成參觀,再走十五分鐘前往「土俗村蔘雞湯」,避免午飯時間要跟人潮排隊。

三 超級市場好去處

耆英們對韓國時裝沒有興趣,最享受在超級市場掃貨,由鮮嫩多汁的韓國士多啤梨、幫女兒張羅的面膜,到為孫兒搜羅的零食。挑一間在百貨公司附近的酒店,即可成為她們的晚間節目。


首爾體驗行程

韓服影樓:古館工作室

地址:首爾市鍾路區仁寺洞街9-4

時間:9am-7:30pm

價錢:3人套餐約150,000韓寰(約1,000港元)

學醃泡菜:泡菜文化體驗館

地址:首爾市 中區 忠武路2街 12-27 東陽大廈 2樓

10am / 12pm / 2pm / 4pm / 6pm,每堂1小時

價錢:45,000韓寰(約300港元)